工商联:关于打破汽配供应垄断的建议
两会来临,全国工商联近日提出了关于打破汽配供应垄断、促进汽车维修市场健康发展的提案,具体全文如下:
建议承办单位:商务部
目前,我国汽车后服务市场主要有两个服务体系,即汽车制造厂授权的4S店和社会综合维修服务体系。由于4S店收费高,其服务主要面向高端车及维护期内的新车,占汽车保有量绝大多数的中低端车在过了维保期后,大多都会选择去社会综合维修服务体系进行车辆的维护和保养。以北京为例,目前4S店500余家,社会综合维修体系则高达20000余家(含一、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和汽车保养企业及汽车配件经销商),后者在汽车维修养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然而,社会综合维修服务体系由于汽车生产厂对维修技术、配件供应渠道、配件标准的垄断,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危机,进而使整体汽配行业陷入低迷。究其原因是汽车后服务市场存在供应垄断。4S店是汽车市场特有的一种特许经营渠道。汽车生产企业在批准4S店加盟时就规定,不允许自行购买配件,也不允许将原厂配送的零配件外卖。与此同时,汽车生产企业和配件制造商也会有协议,不允许它向汽车生产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提供该企业的汽车配件,并限制配件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庞大的汽车后市场需求与汽车生产厂的限量供给存在严重不平衡,这会导
致以下三方面后果:
一是汽车生产企业谋取暴利,消费者利益受损。
4S店的独家垄断必然产生高额利润。据全国工商联汽摩配商会对汽车轮胎的调查,同样质量和标准的汽车轮胎在4S店和汽配市场的销售价格相差甚远。这种配件垄断给消费者带来高昂费用支出。在4S店数量不多的欠发达地区,消费者维修保养车辆的成本更高。
二是假冒伪劣滋生。
事实上,汽车生产企业对维修技术和产品标准的不公开,使得未与其签订协议的配件生产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和销售同样质量的配件,有些企业在巨大市场需求的诱惑下只得“冒名顶替”,而有些与其签订协议的配件生产企业为了保证开工率和维持产能,只得偷偷把订单外生产的产品“暗渡陈仓”。
三是严重阻碍了汽配行业的技术创新,影响民族工业发展。
由于汽车制造商利用产业垄断地位和绑定协议,压低供应商价格,零部件特别是非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以及与之相关的流通、销售企业利润都很低,这些企业处在产业链低端,很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压力较大。汽车制造商技术信息与供应商很少共享,企业的技术突破和创新难以谈及。在合资汽车制造企业中,涉及到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主要掌握在外方手中,基本不向中方开放。民族零配件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前进艰难。
综上所述,只有打破汽车生产企业对配件的供应垄断,开放配件流通渠道,同时向汽配综合维修体开放维修技术、产品标准,才能大幅降低汽车消费者维修养护成本,有效消除汽配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伪劣现象,加快推动汽车这一民族工业的创新发展。
为此建议:
1.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汽车厂商向独立的维修企业提供配件及技术信息,允许原厂配件同时在4S店和汽车配件市场进行销售。从而保护不同规模企业之间平等合作的关系,促进汽车配件市场的良性竞争,不给假冒产品可乘之机,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公众的生命安全,促进汽配行业的健康发展。
2.修改“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相悖的内容。这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5月27日颁布机动车服务业新规,明确取消汽车制造商和授权维修商之间的绑定协议。这就意味着,对于汽车保养维修,在能够获得同样的服务品质前提下,消费者既可以选择去4S店,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维修企业,从而促进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形成。